当前位置:首页 > 新桥动态 >

【新桥牙百科】几乎长在每个人嘴里的“慢性毒药”!快来看你

2025-10-15 09:11

已接受 次咨询

  早上刷牙时,牙龈又出血了?说话时总担心口气太重,不敢靠近别人?很多人把这些问题归咎于“熬夜”“上火”,却忽略了一个藏在牙齿上的“隐形杀手”——牙结石。它就像一层“顽固污垢”,不仅让牙齿变黄变黑,更是悄悄破坏口腔健康的“慢性毒药”!

  牙结石到底是什么?

  大家可能会好奇,明明自己每天都认真刷牙,为什么还是会有牙结石?其实,牙结石的“前身”是我们每天都会产生的牙菌斑——由口腔中的细菌、食物残渣以及唾液中的蛋白质混合形成的一层粘性薄膜,主要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

  如果每天刷牙不够彻底(比如没刷够2分钟,忽略了牙齿之间、牙龈边缘等隐秘角落),就会导致牙菌斑残留并逐渐累积、矿化,最快两天就能变成坚硬的牙结石。

  就像水壶里的水垢越积越厚,牙结石一旦形成,用牙刷、牙线根本刷不掉!它会紧紧粘在牙齿表面、牙龈边缘,甚至藏在牙龈沟里。最关键的是,它们很会伪装:刚开始是浅黄色的,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时间久了,会被食物色素染色成棕黑色,不仅难看,还会散发难闻的气味。

  牙结石的危害,比你想象中更可怕!

  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5岁至44岁人群中,牙结石的检出率高达96.7%。不只是大人,小孩子也有。3至5岁人群中,牙结石的检出率同样高达73.6%。这些伴随很多人从小到大的口腔“寄生物”,实际上,正是许多口腔问题的来源:

  01容易蛀牙

  牙结石表面有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会分泌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导致蛀牙的发生。

  蛀牙是不可逆的,无法自愈,如果不及时补牙,等到牙齿持续敏感、疼痛的时候,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

  02牙龈发炎,红肿出血

  牙结石表面粗糙,就像无数小刺,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红肿、一碰就出血。初期可能只是刷牙或吃苹果时发现血迹,但放任不管,炎症会不断加重,引发牙龈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逐渐发展成更严重的牙周炎。

  03引发口臭,有碍社交

  或许你曾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治疗口臭”的“妙方”。但实际上,如果不解决口臭的源头,是很难根除口臭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牙结石的最初来源就是各类食物残渣与细菌,它们在牙齿上寄生,且会在口腔里慢慢发酵,产生硫化物。而这,正是臭气的主要来源之一。

  04滋生牙周炎,牙齿脱落

  长期牙结石的堆积,对牙齿的伤害逐步加深,一环扣一环,引起牙周炎,影响牙龈和牙槽骨吸收营养物质。充当“土壤”的牙槽骨逐渐萎缩,牙齿没了可以依靠的对象,自然而然变得松动,严重还可能脱落。

  早期,它们往往是无明显症状的,当发现牙龈与牙根分离、牙齿松动时,其实口腔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05牵连全身健康

  你以为牙结石只危害口腔?大错特错!牙结石里藏着上百种细菌,这些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如何与牙结石作战?

  1、正确刷牙和使用辅助工具

  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使用含氟牙膏,每天至少早晚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同时,使用牙线、冲牙器等辅助工具清洁牙齿缝隙里的食物残渣。

  2、调整饮食习惯

  少吃高糖、黏性大的食物(如糖果、年糕),喝完茶、咖啡后及时漱口,减少色素和残渣堆积。

  3、改善生活习惯

  戒除不良嗜好,戒烟、减少饮酒,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有效抑制菌斑和牙结石的形成。

  4、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

  坚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洗牙,以清除已形成的牙结石。洗牙可以有效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预防牙周病。

  小贴士:别等“牙疼了、松了”才重视!

  牙结石就像口腔里的“慢性毒药”,它不会喊疼,却在每天悄悄破坏你的牙齿和牙龈。很多人直到牙缝变大、牙齿松动、掉牙,才后悔没早点清理牙结石,但那时牙周损伤可能已经不可逆了。

  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洗牙,或者出现了牙龈出血、口臭的情况,不妨趁现在给自己的牙齿做一次专业的“深度体检”吧!

  参考资料:

  [1] 冯希平.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

  [2] 王黎明,冯丹丹.牙结石那些事儿[J].健康博览,2022(01):22-23.

  [3] 张志愿. 口腔科学(第 9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4] 向娅凌.带你认识牙结石,正确进行牙齿保健[J].人人健康,2019(16):24-25.

  [5]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04):251-256.

  [6] 徐韬.口腔预防医学[M].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12.

  [7] Aung, Ei Ei,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ree oral hygiene regimens on oral malodor redu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Trials16 (2015): 1-8.

  *本文仅为科普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个体情况存在差异,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