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故事】维和归来看阅兵,蓝盔方队让他心潮澎湃
2025-09-04 08:45
已接受 次咨询
9月3日,新桥口腔成都蜀汉院区,大屏幕上正在直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昂扬的军姿、豪迈的步伐,气势恢宏的各受阅队伍逐一亮相。当头戴蓝色贝雷帽的维和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业务院长李峰满脸骄傲:“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2014年9月,李峰作为中国医疗队成员前往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一个人支撑起营区医院口腔科的工作。维和归来十年后,他依然不能淡忘那段经历,他说,走出国门来到战区,更能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下是李峰院长的讲述:
捍卫和平 向险而行
我们是第十二批维和医疗队,负责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东区司令部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医疗工作,为驻地维和人员提供诊疗服务。我当时在空军成都医院口腔科担任科主任,维和任务下来后,我主动报了名。所有报名人员需要经过两个月的培训,考核合格才能进入维和名单。培训课程除了体能、枪械使用、打靶等军事训练,还有英语、外交知识和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学习。
经过约十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抵达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飞机降落时已是半夜,一下飞机,大家列队登上等候在机场外的大巴,并按要求穿好防弹衣,戴好头盔。空气中开始有了危险的气息,我也有了身为战士的感觉。
几个小时后我们到达营区。营区位于戈兰高地附近,那里驻扎着一个西班牙装甲旅,以及塞尔维亚、法国、柬埔寨、印度等国家的维和部队,中国维和医院主要为维和东区的维和人员提供医疗服务。
雪山 蓝线 橄榄树
戈兰高地降水丰沛,被称为中东水塔,是周边国家重要的水源地,还有一座叫赫尔蒙的著名雪山。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外出任务时我们都待在营区内。
维和部队的所有建筑都是板房,这意味着我们只是暂时居住,不会占据任何的土地。板房时间长了会漏雨,当地半年雨季,半年旱季,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雨季。冬天下了大雪,雪融化后我的诊室漏水更加严重,经常要放两个盆接水。
有几次去维和总部或首都贝鲁特参加活动,我有幸领略了当地南部山区的美景。春天,漫山遍野的虞美人在阳光下摇曳,错落的橄榄树向远处延伸,丘陵起伏,蓝天白云下隐约可见十字军时期的破败古堡,美丽中带着一丝苍凉。如此迷人的景色,每看一眼都可能是最后一眼。
从美景中回到现实,我看到的是当地复杂的安全形势,随意买卖的枪支、带有弹痕的废弃建筑等有着明显战争痕迹的生活环境。
联合国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设立了一条长约120公里的临时停火线,称为“蓝线”,这条线由300多个印有“UN”字样的蓝色界桩组成,主要用于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联合国驻黎巴嫩部队维和人员负责在该区域进行监督和巡逻,禁止交战双方的武装人员和武器进入。
蓝色是联合国旗帜的颜色,也是安全的象征。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安全只是相对而言。
炮弹 甜品 纪念碑
维和人员允许有一定的死亡率,对于危险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佩枪,我有一把九二式手枪和一支九五式冲锋步枪,平时存在枪械库里,特殊情况下可以领用。当地党派林立,武装力量众多,平民也带着枪,一旦出了营区安全问题不可控制。后来听翻译说,中国人在当地比较安全,不会被放冷枪。
维和部队只有轻武器和防空掩体,没有炮和其他杀伤力大的武器装备,这意味着,袭击来临时我们只能隐蔽。
2015年清明节,我和战友去了营地十多公里外的一个纪念碑,那里原来是个观察哨。2006年,联合国停战观察组织驻黎观察团的四位观察员在该处执行任务,遭到以色列的威胁和驱赶后撤入地下掩体,随后以色列发动袭击,飞机投弹落在掩体上方,四人全部牺牲,其中包括一位中国中校。每年清明,中国维和人员都会前去祭奠。
危险说来就来。就在2015年,我们营区的一个哨塔被两公里外的坦克击中,炮弹穿透半米厚的水泥,夺去了一名西班牙维和士兵的生命。当时,我们全员奉命进入地下掩体,我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半个多小时。后来,我慢慢习惯了驻地上空掠过的战机和远处的枪炮声,一旦回到牙椅旁,我就专注于工作,不去想其他。
繁忙的工作也让我无暇分心。口腔科只有我一名医生,也没有配合四手操作的护士,我还需要克服医疗设备不全和突发故障等困难,依靠经验去判断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八个月里,我接诊了近千例患者,手术量和治疗量占了医院的三分之二。
我的患者以说西班牙语的维和人员和说阿拉伯语的当地人为主,为方便工作,我们雇用了四位当地人担任翻译,有人需要看牙时,他们负责把西班牙语或阿拉伯语翻译成英语和我沟通。当地人对我们很友好,有些人看完病会送我们一些美食和特产。
我们驻地马家永镇(中文名)有一个中心广场,那里有一家知名的“星星”甜品店,店里的甜点和巧克力非常美味。翻译告诉我,在四位观察员牺牲的同一年,甜品店附近的一个邮局被轰炸,造成了不少伤亡。说起这件事时,她情绪异常激动。
苦难中的善良和乐观
维和期间,黎巴嫩人民的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只有四五百万人口的黎巴嫩,收留了五十多万巴勒斯坦难民和一百多万叙利亚难民。和当地翻译雇员聊起此事时,他们说,当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时候,叙利亚敞开国门收留了躲避战乱的黎巴嫩难民,叙利亚战乱时,他们收留叙利亚难民是理所应当的。
驻地周围的马路边上有几处叙利亚难民的营地,是用纸板、木板和塑料布搭建的简易窝棚。当地冬天寒冷,积雪有二三十厘米厚,他们没有取暖设备,孩子常年穿着拖鞋。
我看到孩子们光脚在积雪的地面上踢足球,成群的妇女裹着花头巾躬身在山谷中肥沃的土地上劳作,生活虽然困苦,又是那么的踏实和充满希望!叙利亚人民的勤劳朴实让我深深共情,想起了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
饺子 熊猫 文化周
相比安全问题和工作方面的困难,生活上的不习惯不足挂齿。由于气候不利于绿叶蔬菜生长,当地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和面食为主,蔬菜较少。联合国会定期送来食材和食品,包括冻肉、面粉、面包和当地的皮塔饼等等,好在我们都带了不少老干妈过来,这真是饭菜的“灵魂伴侣”。
维和期间吃过最好的伙食是在中国工兵营,那里住着一群来自四川的工程兵。他们负责排雷和修路,工作之余在营区开辟了一片菜园,自己种菜和做豆腐,可以做不少家常菜,包括让我念念不忘的饺子。
饺子也是我们传播文化、传递友谊的重要使者。为方便维和人员之间的交流,联合国组织了各国主题文化周活动,各个营区还轮流举办美食文化日,我们准备的中国美食是饺子。
在中国文化周期间,我们用从国内带去的字画、折扇、熊猫玩偶等进行文化交流,最受欢迎的是熊猫玩偶,原本是作为交换礼物带过去的,数量不多,结果在跳蚤市场上被大家抢购。
我们表演的中国民族舞蹈也受到好评,后来还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举办的春节招待会上表演了这个节目。
我特地留下了几个熊猫玩偶,临走前送给了翻译。直到现在,我和两位翻译还保持着微信联系。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点点建立的,个人之间的友谊会上升为对一个国家的感情,在执行维和任务的同时,我们也传播了中国文化,种下了友谊之树。
2015年5月,我们圆满完成维和任务,乘专机回到成都。落地成都双流机场,一下就感觉到家了,整个人完全放松下来。在黎巴嫩时,我们面临着工作任务、对安全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回来后全都卸下了。
我先回医院报到和办理相关的工作手续,然后按规定休了一个月的假。在工作报告里,我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次维和任务,那就是:开拓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提高了能力,建立了友谊。
看阅兵 感慨 欣慰和自豪
脱下军装、卸下军衔,难忘的记忆依然挥之不去。如今,身为新桥口腔成都蜀汉院区业务院长的李峰再次在阅兵式上看到熟悉的蓝盔方队时,难掩激动的心情:“这是我们维和部队第二次参加阅兵,第一次是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那一年空军成都医院的医疗飞机也首次亮相,它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病房和ICU,也是国内第一架医疗飞机,我曾经在这架飞机上参加过急救演练。”
李峰也很关注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医疗装备。他表示今年阅兵式上的单兵装备变化很大,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更加让人惊喜,被战士们称为“生命装甲”,能在战场环境下开展外科手术的野战急救车也亮相阅兵式。
“有了好的装备,战士才能少受伤,医疗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前是战地医院的模式,现代战争后方被大大压缩,现在的模式是现场救护、空中转运和后方医疗,在急救车和转运飞机上就能做手术。”
和平不是等来的,需要战斗,需要牺牲,更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谈到观看大阅兵的感受,李峰用了三个词来形容:感慨、欣慰和自豪!
一寸山河一寸血,离抗战胜利不过80年,世界并不太平。逆行的战士和医生,远赴战区执行人道主义任务的维和军人,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有他们,才有如今的家国平安。缅怀抗日先烈,致敬所有军人!
【写在最后】
头戴蓝色贝雷帽,身披荒漠迷彩,中国维和部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也展示了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能力。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军事观察员。截至2025年,中国共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执行过26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派出维和人员人数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5年来,共有16位中国维和军人牺牲。以热血锻铸和平盾牌,用行动谱写大国担当!让我们记住这群坚守在异国他乡的特殊的军人,记住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向险而行的他们!
【医生简介】
李峰
副主任医师/新桥口腔成都蜀汉院区业务院长
成都市高新区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士
从事口腔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于口腔种植修复专业牙体牙列缺损、缺失的治疗;口腔颌面外科复杂埋藏牙拔除、颌面部创伤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