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桥动态 >

【种牙大家谈】张立: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做有温度的医者

2025-04-14 09:04

已接受 次咨询


  “小时候,张立在作文里认真写下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医生。彼时,这个梦想或许还带着孩童的懵懂与纯粹的憧憬。在那个充满奇幻想象的年纪,他或许并未完全明晰医生这一职业所承载的厚重责任,但一颗梦想的种子已悄然种下。岁月流转,当初的稚嫩少年已然成长为一名优秀且全面的口腔医生。”

  张立,一位土生土长的“80后”成都人,成长于一个医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外婆和姨妈都是医生,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家人围坐讨论各种病症治疗方案的场景屡见不鲜。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医生这一职业自然而然成为他对未来的美好想象。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将所有志愿都填报了医学专业。

  十二载 在磨砺中成长与蜕变

  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张立,顺利入职成都一家三甲医院口腔科,这一待便是12年。初入医院,张立便一头扎进各个科室的轮岗工作中,迅速积累知识与经验。彼时,急诊和ICU也是他工作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是对他的巨大挑战,却也成为他飞速成长的关键契机。在急诊室里,各种紧急状况频发。车祸伤患者那血肉模糊的面容、颌面部遭受重创后鲜血喷涌的场景,屡屡冲击着张立的视觉。但每一回,他都能迅速镇定下来,沉着冷静地应对。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动作,都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紧相连。他争分夺秒,为患者后续手术创造宝贵时机。那些在急诊室熬过的漫长夜晚,被汗水浸透的手术服,都默默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蜕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立愈发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技术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内心渴望在某一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做到专精。于是,在2014年,他前往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进修种植专业。在那里,他从种植术前诊断和治疗计划的严谨制定,到种植体设计和材料的深入研究,再到种植手术技术的精细打磨以及后续维护的全面学习,他进行了规范化、系统化的深度学习。

  在这12年间,张立历经无数次实践与挑战,不断突破自我,从青涩迈向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稳重、技术全面的医生。

  迷茫中破茧 寻求无限可能

  随着在综合医院工作时间的不断增长,张立发现开展新业务面临着诸多棘手的局限性。医院的设备更新缓慢,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因缺乏相应设备而无法开展。同时,日常工作在琐碎的全科和种植间轮转,这使得他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新技术。这种困境让他陷入了职业瓶颈期,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2019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张立决定来到新桥口腔做兼职,主要专注于种植领域。新桥口腔在业内久负盛名,其专业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口碑早已传入张立耳中。他对此次兼职充满了期待,同时又因未知而感到忐忑。

  “我在医院工作了很多年,然而对于医疗机构的就诊流程却不是很熟悉,心里总是担心操作不规范。在医学院时,我们都宣誓过希波克拉底誓词,这是对医学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我绝不能违背。我既是慕名而来,这也是对双方的一种考验。”张立回忆起当时的心境。

  在新桥兼职的日子里,他惊喜地发现,新桥口腔的医疗系统规范有序,从患者的初诊接待、病情诊断,到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他无需为繁琐的非专业事务操心,能够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技术和专业事务中。这种专注的工作状态,无疑为他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张立逐渐在心中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他想专注于种植领域,深耕细作。

  弃“铁饭碗” 果敢抉择中突破自我

  经过在新桥口腔一段时间的兼职体验,张立对这里的环境与发展前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彼时,37岁的他,在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其职业轨迹的重大决定——正式从公立医院离职,入职新桥口腔。这个决定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家中激起了千层浪。

  “起初,家里人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我放着稳稳当当的‘铁饭碗’不要,简直是头脑发昏。在他们看来,这个年纪选择另起炉灶,投身全新的职业方向,实在是难以理解。”张立回忆起那段往事,“当时,身边的同事们也不理解,我在公立医院的全科领域已经打拼多年,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切推倒重来,谈何容易。但新桥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机遇。这里完善的医疗和服务体系深深吸引着我,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专业技术,这正是我理想的从业环境。”

  正式入职新桥后,张立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技术迅速站稳了脚跟。从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病史,到一丝不苟地进行口腔检查,再到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种植方案,每一个环节他都全力以赴。手术台上,他全神贯注,精准地完成每一个操作。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自信,让患者在紧张的治疗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安心。时至今日,他已成功完成上万颗牙齿的种植手术,这一傲人数字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与深厚的专业积累。

  在专业提升的道路上,张立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对牙周和前牙美学领域兴趣浓厚,工作之余,主动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前沿且专业的贴面和美学资料,参加各类培训。无论是牙周软硬组织移植这类精细复杂、对技术精度要求极高的手术,还是骨增量等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他都全身心地投入钻研。下班后,他常常沉浸在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中,研究国内外的先进案例;节假日,他也闲不下来,奔赴各地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同行们交流经验。

  在张立的从医理念中,始终秉持着只要有时间,就应全身心投入精进与钻研。几年间,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积极参加多项种植修复相关课程。在新桥,他有幸获得前往香港向香港种植专家周国辉医生学习的机会,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意义非凡。在香港学习期间,他深入学习即拔即种以及数字化种植技术。那里大量先进设备的应用,如机器人辅助种植的超高精准度、数字化AI 分析的高效性、后牙3D打印技术的创新性,颠覆了张立对传统种植技术的认知,让他领会到全新的种植理念,对即拔即种的理念和技术也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必须时刻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持续学习新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唯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患者提供最为优质、高效的治疗服务。”张立常常这样告诫自己。

  细微之处 用心用情有温度

  “即使我成为了口腔医生,自己躺在牙椅上还是会紧张,我很能感受到患者的恐惧和不安,医生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无痛和高效’就是我的准则,我希望我的患者都可以感到舒心和放心。”张立深知,对于患者来说,就医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同样重要。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

  曾经,张立接诊了一对母女患者,女儿的要求就是找一个“打麻药都不痛”的医生。看着女儿紧张的模样,妈妈便打头阵替女儿试试张立的技术。

  1.7毫升的麻药,张立要花费两三分钟的时间匀速推进,是正常速度的三两倍。他会先涂一层表麻,让患者的口腔黏膜初步适应。然后在进针的过程中,他会把黏膜绷直,这样患者的感觉会弱一些。同时,他配合着缓慢的进针速度和倾斜的进针角度,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轻柔。整个过程中,患者感受不到丝毫的疼痛。

  “真的很意外,原本我心里还直打鼓,想着怎么也得像被针扎一下那样疼,哪晓得整个过程悄无声息的,没什么感觉就结束了。可以叫我女儿放心了。”妈妈笑着说道。那一刻,张立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和用心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从儿时于纸笔间郑重描绘的稚嫩憧憬,到如今成为技术全面的优秀医生,张立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且踏实。